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钢琴家心目中的最牛钢琴家旷世大手横跨12度还作得好曲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钢琴家心目中的最牛钢琴家旷世大手横跨12度还作得好曲英国广播公司BBC音乐杂志曾在2010年8月刊开辟的一个专题,由100位活跃在舞台上的钢琴家来评价他(她)们心目中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
传说他患有一种“马凡氏综合征”的疾病,导致他的双手异常修长,能达到不可思议的跨度。他的手指能跨过12个白键,是迄今为止钢琴演奏手指跨度最大的演奏家。
因此,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弹奏的,特别是他的“大象之作”《第三钢琴协奏曲》。许多钢琴家都对这部作品望而生畏,因为跨度太大极难演奏。
而拉赫马尼诺夫对自己的这双手,也有特别的情怀。临终的时候,拉赫玛尼诺夫曾看着自己的手说:“永别了,我的大手。”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极富俄罗斯民族色彩,充满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以技术难度著称,是许多钢琴家的保留曲目。
19岁时,创作了著名的《c小调前奏曲》,该作品后来成为其代表作之一。同年,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92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开始了作曲生涯。
1897年,《第一交响曲》的首演招来不少恶评,令其颇受打击。1900年,《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完成,并以此献给尼可莱·达利(Nikolai Dahl)。
在,除作曲外,拉赫玛尼诺夫还是杰出的歌剧指挥,他于1904年担任波修瓦歌剧院(Bolshoi Theatre)的指挥。
1906年,由于局势的动荡,拉赫玛尼诺夫举家迁离暂居意大利,后迁往德国德累斯顿,其间写出《第二交响曲》,并在欧洲多国巡回指挥。
1914年,不少剧院关闭,最初拉赫玛尼诺夫并无意离开祖国,但由于出身地主家庭,他开始意识到局势的危险。1917年,拉赫玛尼诺夫获邀到瑞典演出,他借机举家离开,最终于1918年移居美国。
为谋生计,拉赫玛尼诺夫开始其钢琴演奏生涯,在他人生余下的20多年里,在美国及欧洲各地演奏,却再无踏足祖国的机会。
1931年,拉赫玛尼诺夫在瑞士卢塞恩湖边居住半岛官网入口网页版,并创作了钢琴与乐队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70岁时仍不停四处巡演,直至1943年才因身体不适而中断,不久便被诊断出患了癌症。同年3月病情恶化以致无法进食,于1943年3月28日与世长辞。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其个人创作能力的特点所决定的,更是他所处的艺术环境和所受的各种艺术的错综复杂的影响所决定的。
在“十月”前,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鼎盛时期的俄罗斯音乐中,主要的艺术流派已经有三个。浪漫主义倾向在这时的俄罗斯音乐中已经得到了发展,并且处在另外两派之间的位置:一派是古典主义(从格林卡到塔涅耶夫、格拉祖诺夫),一派是现代主义,它吸收了20世纪许多新流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的一些手法,这些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音乐中。
拉赫玛尼诺夫尽管借鉴了流派代表者的个别作曲技术,但主要仍是继承了浪漫主义音乐,这其中首先是柴可夫斯基的传统。
拉赫玛尼诺夫从前辈那里接过18-19世纪浪漫主义倾向的交接棒,在20世纪的音乐中加以发展,并以自己的方式把浪漫主义主要的、贯穿一切时代所共有的理念无止境地表现出来。他的作品中的象征主义倾向也应当看作是他坚定的浪漫主义艺术的自然延伸。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主义方式的另一个表现是将宗教音乐浪漫主义化,主要用和声手段来实现。他的创作中的这个倾向是与他接触的同代人科斯塔尔斯基、格列恰尼诺夫、切克夫、卡林尼科夫等人的探索同时并进的。
浪漫主义气息不仅进入他们原作的宗教作品中,而且进入旗标记谱,和古圣咏的改编曲中,这些古圣咏由于用20世纪的和声配置在风格上也有所变化。
拉赫玛尼诺夫的宗教作品是俄罗斯宗教音乐史中的巅峰。其中的神的形象的意境表现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风格、形象结构都值得后世人们的特别关注。
在那些组成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的缜密主题织体的许多情绪、表情变化和各种性质的鲜明、独特、真挚的主题中间,光彩夺目、兴高采烈、令人陶醉的主题,按表现内容来说,可以称之为欢庆和谐音乐的旋律、和声进行、乐句呈现的形象群。他在这方面继承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如舒曼的《热潮》,格里格的浪漫曲《我爱你》,柴可夫斯基的许多抒情主题)。
▲ 90后青年钢琴家、2011年柴赛金奖得主丹尼尔·特里福诺夫演奏“拉三”,瓦莱里·捷杰耶夫指挥
俄罗斯音乐理论家U·帕伊索夫认为:拉赫玛尼诺夫是音乐史上最后一位以浪漫主义风格进行创作的大作曲家,是一个半世纪以来在音乐中不断发展的浪漫主义传统的完成者。他的创作不仅总结,闭合了浪漫主义传统范围内的一连串顶峰(格林卡——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链条。
有许多作曲学派的代表,如沙波林、斯维里多夫、安亚历克山德洛夫、西杰利尼科夫、西贝柳斯、里亚托申斯基、哈恰图良、塔克塔基什维利都直接受到拉赫玛尼诺夫的影响。他们尽管个人风格、美学观点和生活的时代不同,但都仍处在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音乐和个人的强大影响之下。例如沙波林为普希金的诗谱写的《祈求》和《表白》就有那种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式的宣叙调织体的;斯维里多夫的有关无际天地和忧郁的景色的沉思的主题,就类似拉赫玛尼诺夫的许多悲哀凄凉的旋律。
如果我们想有伟大的音乐,我们就应该回到使昔日的音乐伟大的巨大坚固的基础——音乐不可能仅是色彩和节奏,还应当揭示内心的活动。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从19世纪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他抗拒着西方现代派音乐的影响,其音乐融合了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风格,充分发扬了柴科夫斯基深刻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动人而诗意地表现着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其作品充满着对俄罗斯自然、历史、社会的赞颂,以及对动荡局势的担忧与思虑,真切地反映了世纪之交人们动荡不安的思想情绪,有着独特的、俄罗斯式的忧郁深沉、气势宏大、刚毅果敢的音乐性格。